学生工作
《导师课程》之“求是讲堂“——张宏院士讲解“遗传筛选的魅力”
2024年11月06日    查看

10月26日上午9时,湖南大学教务处与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联合主办,生物学院承办的“求是讲堂”第117期在综合楼108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堂荣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张宏院士,讲座在涂海军副院长的主持下进行,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引人入胜的“遗传筛选”知识盛宴。

张宏院士以“遗传筛选”为中心,解读三次相关诺奖的科研故事,既激发了同学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又增进了对科研事业的理解。

首先,张院士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开始娓娓道来,讲述他对生命科学的热爱。研究生期间,他看到医院里病人黯淡无助的眼神,想到未来的生命科学研究可能拯救他们,坚定了自己躬耕科研领域的决心。他强调,我们应明白生命科学作为“医学的基础”这一重要地位,并对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紧接着是对三个诺奖故事的讲解,张院士从“秀丽线虫的遗传筛选”实验讲起,讲述诺奖得主安布罗斯的研究过程,从研究原理到研究成果,专业细致。与果蝇对比,线虫用于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转化,有着不可替代性,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突变加强或减弱特定基因的表达,观察线虫性状的变化,并反复实验,确定具体的突变序列。张院士提到:“诺奖得主一直在做这样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时空 '遗传实验。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聪明与高天赋,而在于热情与坚持。”

然后,张宏院士继续就遗传筛选的相关实验讲解诺奖科研经历。“这三项研究背后的研究系统都并不复杂”,他带领同学们体会其中的科研品质,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出改变历史的科研成果”。

讲座结束后,涂海军副院长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期望: 基础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起重要作用,万不可轻视。原始的研究发展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有对研究的热爱,沉下心去钻研。要敢于探索未知领域,甘坐冷板凳。最重要的是坚定自己选择的路,不放弃,一直走下去。

随后,张宏院士与涂海军副院长继续参与了“专家面对面环节”,针对同学们的疑问,更进一步地答疑解惑,指明方向。

Q:您在科研中有没有很失意焦虑的阶段,如果有的话,如何调适心态呢?

A:科研过程中,没有结果是常态;真正取得成果的,往往是一些很短的瞬间。所以说科研需要很大的热情与兴趣来支撑。抑郁焦虑往往来自于所求与所得的不匹配,而做科研要抱着一颗“无欲无求”的心,潜心解决问题,探寻客观真相。正是因为我没有想要的东西,所以没有抑郁焦虑的感觉。

Q:您在讲座中提到的线虫遗传研究,对于人类有推广意义吗?

A: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功利性地把结果导向“对人类有什么用”,科研可以是完全出于兴趣爱好地去研究某一问题。很多冷门的小领域,我们也尚未涉足,大有探索空间。而且事物是相通的,即使是“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摸到局部,也可以后期整合。

最后,张宏院士也谈及自己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展望,与银发经济的结合或将成为热点;现有的医学难题也可能得到解决…

张院士的讲座兼具专业性与真情实感,让同学们对科研所需品质更加理解,对生命科学未来发现增进信心,也对未来的科研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