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下午采用腾讯会议的方式就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行了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的讨论。会议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何晓晓教授主持,邀请了以下教师代表参会:一是来学院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代表,如郭新红老师、李丹老师、郭秋平老师、黄明敏老师、李新梅老师、周征老师、何春梅老师、陈燕老师,他们一直在教学一线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二是学院近五年引进的教师代表,如涂海军老师、王洪辉老师、胡小晓老师,在过去的五年中,他们积极地投入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三是近两年新入职的教师代表,如徐翔晖老师、邱烨老师,他们是注入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生血液,有激情、有想法。
副院长何晓晓就召开这次讨论会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介绍。
教师代表郭新红认为,学院搭建了很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了创新训练的环境,实践教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占比也比较高,学生参与创新研究和赛事的积极性高、覆盖面广。下一步应该注重创新训练的纵深发展,凝练选题,聚焦项目,做出突出性的研究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研究的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代表郭秋平认为,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做得非常好,从认知实习、课程实验、SIT训练、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到毕业论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要继续推进和提升这一优良传统。
教师代表李丹认为,学院的导师制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非常重要,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要跟导师建立紧密的联系。创新创业训练应该从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个方向进行选题和发力,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达成个性化的培养以及赛事的凸显,尽量做到让SIT项目覆盖到每一个学生。
教师代表周征认为,从创新创业训练和课程开设两个角度提供个性化和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不同出口设计不同模块的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可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
教师代表黄明敏认为,加强对学生选择SIT项目的引导,分享指导老师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工作会更加投入,收获也会更大。对于新引进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开展培训,不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交流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
教师代表李新梅老师认为,在学生进入大一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微观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对专业的深入了解。
教师代表涂海军老师认为,导师制采用轮换制,可以是一年一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训练模式。在创业这一块,可通过校企联合达成更好的效果。
教师代表王洪辉老师认为,大学教育智育与德育并重,大学生刚进来都或多或少有些迷惑,很想知道“大学我能做什么”,设立导师制,一直有导师在学业和思想上进行指引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加强创新项目过程管理,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限项制以及考核滚动和退出机制。
教师代表胡小晓老师认为,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培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开展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创新创业培训。
教师代表徐翔晖老师认为,面向本科生的培养,兴趣是导向,如何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认可,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在教学上下功夫,用精湛的教学水平来留住学生,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激发对生物医学研究的兴趣来点燃对专业的热爱,三是要在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指导。同时,现在的基础教学逐渐地从板书过渡到多媒体,知识的更新也很快,应该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跟进,并在教材内容上进行革新,如何引入一些新时代的内容到教材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离不开对前沿研究的了解和跟踪,应该建立制度让学生听取学校和学院组织的科学研究学术报告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面。
会议强调,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双一流”建设大考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学院在创新创业以及个性化培养模式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作为一线教师,要紧紧抓住学校大发展的机遇,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创新的培养理念,立足本职工作,助力本科生精英人才的培养。
图文:何晓晓